地区:全国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煤炭人讯:为全面系统总结2024年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
煤炭人讯:6月7日上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省能源..
党建领航共建共赢淮北矿业集团与南京钢铁集团举行党委共建暨..
节能环保
企业观望碳交易
2016-04-25 16:29: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有兴趣,但是否参与交易,目前还在观望,主要是看未来的价格波动情况。”一家航空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也是许多企业对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态度。

  北京科吉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和企业的生产情况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像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本来产品是以出口为主,但是因为欧洲经济危机,目前产品的需求量没有那么大,所以库存比较丰富;因此虽然是高耗能产业,但可能明年核算的时候,并不是满产的耗能情况,手里的配额可能会宽松一点。”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洪波告诉本报记者,说到底,碳价是一个信号,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短期来看,是减排还是购买;也包括企业长期的决策,投资选用什么样的技术;都跟碳价有关。”他说,这种观望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反应。如果企业觉得政府只是做做样子,做一个尝试,企业也不会下大力气。但如果政府来真的,并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那企业也会相应做出动作。

  上海碳交易所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有191家企业,注册的已经超过100家,前来咨询的已经挂牌的企业当中,想买的多过想卖的。

  这主要是有些公司基于保守心态,宁可持有碳配额也不愿轻易出卖,以免配额不够的情况发生,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对此回应说: “至于配额不够,不愿意出售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履约期,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交易阶段。”

  尽管没有实质******,但不论哪一类企业“对国内自愿减排交易、碳市场的建立、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关注度都比较高,这个很明确。”上述负责人说。

  控排类企业,当下都在忙着“摸清”自己。像这类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大,会先从自己控股的或者全资的子公司以及项目当中寻觅,有没有碳资产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或者流通的方式实现减排,这样就不用掏钱去购买。

  非控企业没有承担减排压力,目前还是通过梳理自己产业链上的项目和节点,希望从这一块谋求碳收入。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排放量的企业,也开始注重技术的拓展,为今后承担控排压力做铺垫。

  态度比较积极的还有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公司。

  “国内企业存在一种普遍意识,就是给自己的产品添上一些节能环保减排商标,相当于给自己产品附加的卖点,这些企业当然比较积极。”上述负责人说,他甚至接触到一些企业,愿意拿出钱来开发一些方法学,让用户把省下来的能耗转化成碳资产进行出售。

  不过上述负责人认为,尽管控排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完成一部分减排责任,但是短期之内的差缺量仍旧需要从外部购买,这样也才能促进国内碳市场的活跃。

  “前来咨询的公司越来越多,特别是承担着压力的控排企业。”上述负责人说。

  虽然从目前碳交易试点的情况来看还是以配额交易为主,自愿减排的交易还不多。但在他看来,对比此前国际的CDM项目,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门槛和成本都要低,这增加了一些小企业参与减排的积极性。

  “从前如果想做一个CDM项目,时间周期至少一年半以上,直接经济成本至少要在100万以上,对一个企业的负担还是比较大的。对比之下,国内碳交易主管机构这一块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史翀祺表示。


 

责任编辑:xiaoyan1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发改委:双控考核不达标地区将停.. 下一篇碳交易三城记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