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餐巾纸,井下白手套,擦拭无灰尘”。这是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高庄煤业清洁生产检查标准。如此严格的要求能实现吗? 带着疑问,近日,记者走进高庄煤业。生产井然有序,环境舒适温馨,处处园林般的景观、花园式的工厂布局。矿长刘真伦介绍,高庄煤业清洁生产将治理细节延伸到车辆洗尘、房顶冲尘、窗台擦尘、路面除尘,以及井下每台设备、每条电缆、每条巷道、每个硐室,先后承办全国全省职业危害防治现场会,被命名为首批“山东煤矿职业危害治理示范煤矿”。“目前公司正全力创建‘煤更精、矿更洁、职业更健康’的绿色生态矿山。”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去年以来,山东能源集团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绿色、生态、循环”原则,着力推进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能源集团2017年社会贡献总额620亿元,位居省属企业第一位。实力、价值、活力、和谐“四新山能”建设展现新前景,成为山东能源集团的新名片。 构建变废为宝“循环模式” 3月16日,记者在淄矿新升实业光电公司调度室看到,装机容量49兆瓦的热电厂,正源源不断将电力供给开足马力生产的32台晶体炉,而晶体炉运行产生的38度恒温水又通过管道回收输电厂,用于加热锅炉水和居民生活用汽,“电—热—汽”形成一个完美循环链条。
“工业蓝宝石项目是典型的高科技,生产过程电能消耗占生产成本三分之一左右,对于电能和水等要求苛刻。”新升光电总经理宋旭波介绍,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模式,仅电和热的循环一年就可节省费用2000多万元,到2020年总投资15亿元的三期蓝宝石项目投产,循环经济创效将达8000万元以上。 山东能源集团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产业循环经济方向,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创新,实现由粗放、高耗、低效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生态发展转型升级。 走进龙矿集团郓城煤矿污水处理厂,可以看到大量丰富的矿井水余热资源被提升到地面,进入磁分离水处理系统,经过水源热泵等技术提取,直接供给到职工澡堂。 该矿机电生产负责人于永学介绍,郓城煤矿属大采深、多水矿井,有较丰富的矿井水余热资源可使用。他们实施矿井余热综合利用项目,去年4台每小时10吨的燃煤锅炉被彻底拆除,实现废气零排放、污水变废为宝,矿区“绿色热能”全覆盖。 如今,矸石发电、垃圾污泥发电、余温制砖、余热用于取暖……余热、余汽、余温在山东能源集团得到充分利用。枣矿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建设20万吨炭黑项目,打造以蒋庄煤矿建阳电厂为龙头、以炭黑项目为延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同时利用充足的电力资源和热力资源,建设八亿橡胶公司,兼并重组山东丰源轮胎公司,建成配套的天然橡胶及炭黑项目,把煤炭、煤电、煤焦和橡胶四大板块串联成一个完整循环经济链条。“我们滨湖矿的冬季采暖、夏天降温,都不用煤炭,而是使用可再生的地热资源,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能源库。”滨湖煤矿矿长邓涛对记者说。 对煤矿生产伴生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等,山东能源集团大力推广绿色充填开采,先后实施矸石置换充填开采、膏体充填开采、高水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煤矸石不升井直接充填采空区,不仅减少或杜绝矸石排放,降低采煤沉陷,而且置换开采矿井煤柱和“三下”压煤,提高了矿井使用年限。 记者在新矿集团了解到,经过数十年开采,新矿下属老矿区易开采煤炭资源趋于枯竭,而矿区“三下”压煤中,62.9%以上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怎么办?”经过不懈努力,新矿集团形成以“三下”安全开采和提高煤炭回收率为目的的两种类型、五种工艺形式的矸石充填开采技术,并打造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充填操作一揽子标准化示范工程。 “采用新型充填开采模式,原煤在井下通过高新技术设备实现煤矸分离,煤炭升井、矸石用于充填采空区,不够的部分利用地面现存煤矸石下井充填。”新矿技术研发部部长介绍。 自2007年以来,新矿集团已累计完成充填矸石量1600多万吨,以矸换煤产量则超过1300万吨,盘活“三下”压煤资源6246万吨,有效延长了矿井平均寿命16.9年,相当于新建了多座矿井。这一新型绿色开采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确认为“全国煤炭系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山东能源集团积极建设一批矿井水深度处理站、瓦斯发电、压风机及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巧用矿井水满足矿区绿化、电厂循环、防尘、洗煤及地面清洁等除生活饮用外的所有用水,使煤泥综合利用率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生产源头矸石换煤-生产过程综合利用-废弃物吃干榨净”绿色开采体系。“产煤不见煤、排矸不提矸、污水不外排、垃圾不落地”成为集团绿色生态矿井真实写照。
打造清洁利用“生态样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山东能源集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传统煤炭供应向绿色清洁供应转变,以新的环保标准倒逼生产组织,推广清洁煤粉技术,打造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商。
2月3日,从枣矿田陈煤矿传来喜讯,该矿富源生物质发电项目顺利通过国网枣庄供电公司质量验收,成功并入国网发电。作为能源集团第一座新能源电厂,该项目主要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绿色能源”作燃料发电,不仅享受0.75元/千瓦时的电价,同时享受优先发电、不限负荷等优惠政策。 “该项目年可发电1.95亿千瓦时,年消耗农林废弃物30万吨左右,并减少地方政府因秸秆禁烧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并增加就业100人。”田陈矿矿长曹允钦说,他们下一步还将启动现有5万千瓦低热值机组关停和技改工作,力争两年内形成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规模,建成山东省最大生物质发电企业。 山东能源集团还建成省内首家年产100万吨超细清洁煤粉项目,通过密闭煤粉专业罐车进行集中配送,为高效煤粉锅炉用户提供稳定燃料,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实现从“坑口”到“炉口”、从“港口”到“炉口”全流程供应服务,探索出一条煤炭清洁利用转型之路。 黑色煤炭也能“绿”起来。山东能源集团从煤炭开采、选洗、运输、转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入手,强化煤炭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使生态环境变美、产品结构变洁、发展模式变绿。 进出矿车辆,都要在自动冲车站“洗个澡”;煤场大功率水炮让“逃逸”粉尘“束手就擒”;工业广场自动喷灌系统喷出的水雾伴着音乐“跳舞”;矿井水在线监测让污水排放“无处可藏”……为建设绿色矿山,山东能源集团各矿井使出了浑身解数。 山东能源集团围绕保护环境、复垦土地和反哺原住民的地企和谐共建共享发展模式,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通过煤矸石复垦造田、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再生等方式复垦、利用土地,改变过去单纯“开采—塌陷—治理”旧观念,采取“开采、复垦、开发”三同步,对采煤预沉陷区进行综合开发,创建“采动不破坏、沉陷不荒废、失地不失业”为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矿区。 在全国最大的采煤沉陷地,如今新矿新巨龙公司万亩生态园里,通过“挖深垫浅、浅层平整”,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塌陷地成功改造为集高效农业、观光旅游、淡水养殖等为一体的万亩生态园区。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春赏牡丹夏观荷,秋天采摘冬吃瓜果。 新巨龙公司已复垦土地4570亩,建成2万余米排水沟渠系统,打井108眼,开辟6800亩可耕土地;栽种栾树、法国梧桐、国槐等10余个品种的观赏林,经济林业种植面积7300余亩,种植苗木290余万株,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智能温室2个、养殖厂3个;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000多个。 得益于塌陷与治理的同步,山东能源越来越多采煤塌陷地成为生产、办公、居住、休闲的“风水宝地”,有的变身三产项目用地,有的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园区,有的成为职工宿舍建设用地和文化、休闲广场,创造了可观经济和社会效益。临矿邱集煤矿采用上粮下鱼或上粮下藕农业发展模式治理塌陷地。柴里煤矿采取回填方式治理采煤塌陷区,在“回填区”建起办公楼、学校、职工住宅楼,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办起煤矸石砖厂、建材厂、种养(植)殖场,既发展第三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又缓解了矿区职工住房紧张。
厚植资源节约“绿色优势” 瓦斯,是煤炭开采的头号“天敌”。日前,记者在淄矿亭南煤业却发现,他们把瓦斯进行抽采利用进行发电,变害为宝,实现瓦斯治理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矿井每天抽采瓦斯实现发电量7万度以上。他们还组建省级瓦斯实验中心,并为国内40多家大中型煤矿进行瓦斯“体检”,形成瓦斯治理市场化,并建成抽采、运输、发电、科研、灾害治理、市场推广等系列产业,形成瓦斯开发应用产业链,完成从煤矿灾害向“绿色财富”华丽转身。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费,是实现资源节约进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决定性措施。 山东能源集团从转变资源理念入手,坚持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正确认识矿井“资源”,从矿井开拓延深、采区设计、工作面巷道优化等方面全方位落实绿色开采技术规范和工作措施,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性、集约式开采,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矿集团积极研究老区矿井“后煤矿时代”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翟镇煤矿优化改造风井和主要大巷布置,解放可采储量679.6万吨,延长矿井寿命3.1年;孙村煤矿增加一采区东翼可采储量418.4万吨,增加矿井服务年限2.5年。赵官能源开展后组煤十三层开采可行性研究,增加可采储量1.7亿吨。 针对湖下采煤地质构造复杂的实际,枣矿新安煤业在3405综放面系统改造中,通过在运输巷侧加长60米,不仅规避了孤岛开采风险,延长工作面服务年限近4个月,多采出煤炭近50万吨。将3311面放顶煤工艺改为一次性采全高工作面,并装备全省6.5米最大采高工作面,资源回收率98%以上。 山东能源集团依托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级充填实验室等载体,充分发挥在防冲技术、瓦斯治理、水害治理、制冷降温、充填开采等技术优势,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填开采工艺配套输出到河北、辽宁、内蒙等省区的9对矿井,施工充填开采项目15项;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瓦斯深度开发治理产业链,为国内40多家大中型煤矿进行瓦斯“体检”,拓宽了生产服务业增收空间。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2017年度粉煤灰行业发展报告 | 下一篇:环保部下令4月8日整改大限!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