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全国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煤炭人讯:应急管理部党委决定:郑景奇同志任信息研究院党委..
节能环保
聚焦煤炭如何实现高效清洁利用
2019-03-21 13:45:09   来源: 中国能源报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去产能2.7亿吨,3年来累计去产能超过8亿吨,提前超额完成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同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创历史新低,煤炭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行业发展仍有诸多顽疾,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亟待能源人、煤炭人下大力气、攻坚克难,开创煤炭清洁化利用的新局面。

  针对煤炭行业如何实现高效清洁利用等问题,记者专访了3位煤企负责人。

  国家能源集团宁煤集团董事长  邵俊杰:

  “煤电顶牛”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煤电之所以出现经营困难,主要还是因为本身开工率不足。正常情况下,平均利用小时数至少应达到4500—5000小时,但因前期盲目上马的火电厂过多,导致现在利用小时数偏低,进而造成经营困难。”

  中国能源报:作为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煤制油工程,国家能源集团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一直很受关注。该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如何?

  邵俊杰:经过近1年多努力,项目一期工程已在2018年第四季度实现转固,也就是说可完全按照市场标准实施推进。在去年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背景下,项目依然完成达产达效,实现了安全、稳定、清洁生产。除去停产检修等情况,项目平均负荷目前已达到90%左右。本来大家还是很担心这个项目,现在来看效益还是不错的,对整个宁煤集团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然,宁煤集团为此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仅在去年,我们就做了上万项技改,基本解决了项目运转存在的难点或者影响安全、稳定、清洁生产的问题,由此很好地释放了产能。另外,我们还对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目前既能适应国家战略要求,在需要出油时产出油品,同时也可以生产其他高附加值的产品,后者对提高项目经济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此基础上,二期工程相关工作也在继续推进。

  中国能源报:目前,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同质化现象突出。您所说的“煤制油以外的产品”,如何避免陷入重复、过剩困局?

  邵俊杰:对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而言,主要优势之一就是规模。一方面,我们的产品恰好是市场紧缺的,填补了国内空档;另一方面,400万吨/年也是一个经济规模,项目过小则失去了成本优势。

  从行业整体来看,同质化现象确实存在。比如,大家“一窝蜂”、大规模去推行费托合成项目,我认为盈利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市场容量只有这么大。这与买奢侈品是一个道理,在高档产品供应有限的同时,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

  为避免陷入同质化困局,企业既需要不断拓展新的市场,更要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突破。目前在核心技术,尤其是化工下游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国内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稍微高端一点的合成化工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上。对此,包括中科院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一直在积极展开新技术的研究,目前也已开出一些“处方”,我相信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前景还是比较光明。

  中国能源报:除了在宁煤集团,您同时也担任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主要负责人。作为“宁夏一号”工程,基地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相比同位于“能源金三角”区域的榆林、鄂尔多斯,宁东基地有哪些独有的特色?

  邵俊杰:宁东基地正在向着下游产业积极拓展,利用入驻项目所生产的各类原料,下一步还将合成更多的新材料、新产品。也就是说,通过招商引资,利用这些原料再往产业链深处、高端发展,投资者现在也比较踊跃。

  目前,基地的能源利用效率、转化率均比较高。基地煤炭产量达到8000万吨左右,其中近4000万吨可在当地实现转化,也就是近一半可转化为化工产品。在具备转化效率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向着高端、高质量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宁东基地还可满足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应。除满足煤、电供应外,宁夏新能源构成比例也比较大。截至目前,宁夏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600万千瓦,如按照人均量计算,宁夏新能源的比例已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能源报:长期以来,“煤电顶牛”矛盾在宁夏较为突出,现在得到缓解了吗?

  邵俊杰:我认为,“煤电顶牛”说法是错误的,煤、电本就不存在顶牛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煤炭价格遵循市场,你愿意买煤就买,你不愿意我就不卖给你,双方买卖自由。所以,“煤电顶牛”是一个伪命题。其实这是一个市场机制问题,若要从“市场”中拿一部分重新回到“计划”,这是不现实的。

  煤电之所以出现经营困难,主要还是因为本身开工率不足。正常情况下,平均利用小时数至少应达到4500—5000小时,但因前期盲目上马的火电厂过多,导致现在利用小时数偏低,进而造成经营困难。

  兖矿集团董事长  李希勇:

  制氢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

  “兖矿积极拓展煤炭向新能源领域转化,不仅制定了发展氢能产业的3年规划,还计划投入10亿元左右,用于煤制氢及下游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等研究。”

  中国能源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兖矿在此方面是如何做的?

  李希勇:根据《全球煤炭市场报告(2018—2023)》研究,煤炭是当前全球能源系统的核心,并将在未来5年继续保持稳定需求。在此背景下,煤炭的未来取决于对其清洁化利用的程度,换句话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目前,兖矿集团已累计投入近20亿元,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进清洁化利用。一是高效转化,通过生产加工煤制油、精细化工等产品,将产业链进一步向下延伸,走煤炭利用的大型化、高端化路线;二是主抓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对居民散煤、小区域燃煤集中燃烧、工业锅炉燃煤等展开治理。比如在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燃煤工业锅炉污染控制技术储备不够,缺乏真正适用于小锅炉的低成本、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技术。兖矿在建的20蒸吨煤粉锅炉项目,预计可实现炉内一氧化氮原始排放低于50mg/Nm3。相比传统模式,该路线燃料适应性广,煤种不限、挥发分不限; 负荷调节范围宽,低负荷不需助燃; 燃烧安全性好,不存在爆燃现象;燃烧效率高达98%以上。

  此外,兖矿还在积极拓展煤炭向新能源领域转化。不仅制定了发展氢能产业的3年规划,还计划投入10亿元左右,用于煤制氢及下游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等研究。

  中国能源报:目前,越来越多的煤企开始涉足氢能领域,煤炭企业做氢的优势何在?

  李希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寻找新型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煤炭作为我国储量最丰富的资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托底”地位不会动摇,可在能源替代中发挥巨大作用。

  现阶段,以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的路线,能够实现基础化工原料和高端化工材料的生产,同时副产大量氢气。氢燃烧值高居各种燃料之冠,为液化石油气的2.5倍、汽油的3倍。使用煤化工副产氢以能源形式替代现有汽柴油,减少石油用量,不仅可以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可大幅减少能源应用对环境的影响。我认为,“煤炭清洁利用+氢能产业”可实现部分甚至完全替代石油进口,满足国内能源市场需求。

  中国能源报:煤制氢乃至整个氢能行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制约?

  李希勇: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国家目前虽明确了氢能产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定位,也对氢能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但尚未形成政策体系,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同时,现有氢能产业政策侧重于宏观产业和技术路线、技术研发等方面引导,支持氢能和氢能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仍不够系统。

  例如,目前已公布的3项国标,包括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但3项国标均将氢气列为危险化学品管理,而未像汽柴油一样列为能源管理,导致氢气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常遇到困难。加氢站建设投资巨大、审批程序繁杂、经营门槛高,小规模站内制氢无法实现,运输车辆无法进入市区向加氢站提供补给。

  此外,在氢能制备、纯化、储运及加注过程中,部分零部件及知识产权依赖进口,自主产品发展不成熟;国内氢能生产、储运和销售产业链不够流畅,规模化、集群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氢能产业发展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与后期运营维护均需要大量投资,难以实现收支平衡。这些因素,均对制氢后下游市场的进一步应用拓展造成制约。

  中国能源报:结合上述瓶颈,您有哪些建议?

  李希勇:建议一是将氢气列入能源管理,由此成为消费品进入市场,加快推动氢能源在车辆、船舶、飞机、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进程。

  二是制定氢气加注及加氢站建设补贴政策。建议根据市场消费量,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在氢能源产业发展前期5年,给予加氢站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等政策支持,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给予补贴。

  三是鼓励部分企业开展全清洁煤基氢能源示范。结合现代煤化工示范企业成果,鼓励部分煤化工技术前沿企业按照“化工材料+氢能源”“全清洁煤基氢能源”等方向开展技术示范,验证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程度,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河南神火集团董事长  李炜:

  煤炭去产能应警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中国能源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煤炭清洁化利用”再次受到关注。您对此怎么看?

  李炜:推行煤炭清洁化利用,我认为观念改变需要先行。首先应树立一个认知——通过合理利用,煤炭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的,雾霾等污染状况也不是一味由煤炭造成。例如煤电就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也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我们已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总量目标任务,并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这说明煤炭足以做到清洁化利用,是时候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力量支持这项工作。治理没有最后、只有更好。一方面,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加入煤炭清洁化利用,说白了就是加大投资,为治理奠定资金基础;另一方面是继续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尤其针对尚未治理好的薄弱环节强化力量。

  中国能源报:从企业自身来说,如何推进清洁高效利用?

  李炜:目前,我们每年至少投入1亿多元,用于加大煤炭深加工力度及下游电解铝、火电厂用煤的超低排放改造。例如在前端洗选环节,我们就会提前做好产品分类工作。根据块煤、煤泥及一级、二级精煤等不同品种,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并根据不同特性指导用户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在使用中控制废气等污染排放。

  中国能源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无遇到一些困难?

  李炜: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已取得很好效果。但是把企业关了,有些资产和负债却迟迟没有得到有序、合理处理。对于关停企业所在的集团公司而言,这些包袱就像是定时****,不敢轻易去碰。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完善,公司一旦碰了很可能影响整体利润。但包袱始终是要处理的,我们也只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处置多少、先处置多少。

  提高煤炭企业发展质量,我认为资产优质化是一个重要基础。只有降低负债率、减轻负担,企业才能轻装上阵、实现良性运转。对此,希望政府能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以目前推行的“债转股”为例,在没有退出通道、没有固定收益的情况下,实际上还是明股实债,操作层面存在障碍,政策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如何寻求一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金融路径,值得探讨。

  中国能源报:针对煤炭行业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炜:一是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在去产能推动下,目前虽已关停不少企业,但煤炭行业整体依然较为分散,特别是单一矿井规模偏小,不利于规模效益的提升。对此,建议下一步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尤其是煤炭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集中度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是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扩大煤炭企业有效供给,巩固去产能成果。我国煤炭种类丰富,每个煤种的特性、功能、用途各不相同。对此,建议国家在制定去产能宏观政策的同时,把相关规划或方案做得更细一点。比如能否划分不同区域、不同煤种,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让企业能够更加明确,究竟哪些品种是要“压”、哪些又是要“保”的,进而提高煤炭产品的有效供给。

  同时也应适度、合理地控制新增产能,避免无序开采、无序供应的老路。在各项治理下,违规开采近年基本已销声匿迹,但随着煤炭形式有所好转,部分地区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投资冲动,尤其是民间资本纷纷进入。对此,要警惕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特别是防止违规开采死灰复燃,一定要严格审批、强化监管。

  三是大力推进智能矿山建设。这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在实现规模化生产后,下一步是向着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需综合施策 下一篇哈尔滨市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