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改变。不过,煤炭市场疲软、环境代价巨大,这两大障碍拦住了煤炭产业的传统发展路径。因而,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通过煤炭“变形”来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义十分重大。
变“输煤”为“输电”,力图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在此思路下,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受到青睐。
煤电一体化的设置为企业节省了投资和成本,煤电联姻也使得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全封闭、最紧凑的输煤系统和储煤罐也大大减少了传统煤矿的粉尘污染。
2014年,内蒙古全区装机容量达9235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下一步,4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和配套的煤电基地项目投产后,将新增外送电能力3000万千瓦,年减少煤炭外送量约1亿吨。
此外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等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煤化工项目,在优化煤炭利用方式和能源结构方面也有明显成效。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的全国首套装置均在内蒙古建设,共采用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煤化工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内蒙古已形成煤制油生产能力142万吨/年,煤制气生产能力17.3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生产能力106万吨/年,煤制乙二醇40万吨/年,煤制二甲醚20万吨/年。
2013年以来,内蒙古新型煤化工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批准新建280亿立方米煤制气、300万吨煤制烯烃、200万吨煤制乙二醇、700万吨煤制油、1500万吨煤制尿素项目。
这些项目在2016年以后陆续投产,2018年后将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内蒙古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现代化新型煤化工基地。届时,内蒙古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超过50%以上,新增工业产值4000亿元,拉动直接就业和相关就业20多万人,内蒙古煤炭产业产值占比可望调整到1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