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而兴,因煤而困——是近年来山西经济发展曲线飞坠最为主流的注解。受煤炭不景气拖累,“一煤独大”的山西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
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拥有占全国1/3煤炭储量的山西,可以说无处不在地浸淫着煤炭基因。有数据显示,仅煤炭一项就支撑着山西省工业的半壁江山,如果再算上与煤炭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这四大传统产业在全省工业总值中的占比达70%以上。
历史总是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兴衰成败系于煤炭的山西,饱受因产业结构粗放单一之累。只要全国、全球宏观经济大波动,山西经济就难逃大起大落的命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我省经济大幅度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降为全国倒数第三;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我省2009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2013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2014年我省经济增速垫底全国,今年上半年我省GDP增速仅为2.7%,排全国倒数第二。
伴随着经济“断崖式”下滑,山西同时面临着塌方式腐败、立体性困扰的爆发。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人心士气的散慢和官员的惰政不为。新华社曾报道,在山西一些地方,不少基层群众反映,“在高压反腐的震慑下,虽然很多领导干部不敢大吃大喝了,事情也好办多了,但是不干事的干部仍然不少,嘴上喊得多,实际做得少。”以至于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近来一些干部面对复杂局面,缺了希望信心,少了主观努力,淡了责任担当,甘做太平官、有位不作为……凡此种种,都是缺乏精气神的表现。”
显然,破解地方经济因煤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困局,离不开主政一方者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离不开敢闯敢干逆势勇为的精气神。
当此之际,在素有煤铁之乡之誉的山西沁水县,位于沁河流域的16个村,由村干部挑头,充分吸纳民意智慧,跳出煤炭思维,挣脱煤炭依赖,将目光投向了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立平台公司,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抱团打造国家级休闲河谷旅游度假区的品牌,打响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转型发展攻坚战。
沁水煤炭村的境遇,可以说是山西的一个缩影。山西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有94个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中有煤矿开采的85个,占90%。随着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的戛然而止,当年依靠煤炭资源而富甲一方的“明星村”,如今的遭遇和沁河流域那些煤炭村极为类似,煤炭不行了,其面临着产业空洞化、村民就业生存都无处着落的窘境。
跳出煤炭依赖发展旅游业,不仅仅是“穷则变,变则通”辩证哲学的又一鲜活案例,更昭示着一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重要历史转机。
曾几何时,“一煤独大”让山西人只会盯着地下的煤炭资源,而长期选择性地忽视了大自然馈赠的瑰丽山水,还有那祖祖辈辈在这表里河山曾经创造的灿烂文化遗存!
一旦擦亮那一度被煤烟遮蔽的双眸,我们就不得不惊艳于山西自然人文资源的绚烂多彩。仅在山西第二大河——沁河流域,就留存有气势恢宏的“湘峪三都古城”;有跨越元、明、清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享有“小北京”之称的窦庄古村落;有山药蛋派创始人,著名作家赵树理故居——尉迟村……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接,即便放诸全国,乃至世界,也堪称珍稀!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9月1日举行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业”,并且强调:“发展非煤产业,我们必须从‘以煤为基’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不是在‘煤基’上发展非煤产业,必须从‘煤堆里’跳出来发展非煤产业。在我们七大非煤产业中,第一位就是文化旅游业,我们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我看比我们拥有的煤炭资源更丰富,更有特色。”
以此为参照坐标系,重新审视沁水16个村发展旅游业的价值和意义,显然不止于沁河流域、或者晋东南一隅。因为,煤炭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宏观经济冷暖周期莫测难辨,而化解“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破解资源诅咒,跳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循环,则是摆在山西人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
当然,囿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煤炭村转型发展,并不意味着都适合去搞旅游业,但在沁水16村抱团突围发展旅游过程中,当地人身上迸发出来的富不忘本回报桑梓的乡土情结,逆势而为勇闯敢干的拼搏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高风亮节,对于正处于经济低迷中的山西增强发展信心,坚守转型定力,不仅具有现实示范价值,更有鼓劲打气凝神聚力的精神意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种不等不靠、逆势勇为、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必定是山西未来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下全省干部职工应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