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煤炭资源积累的财富,转型将难以为继;如果没有对山水资源的有序开发,转型路径将无从找起…… 转型,催生了煤城的嬗变。2012年2月,河南省政府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标志着焦作步入全面转型新阶段。前不久,焦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更是奏响转型攻坚的激昂乐章。 这些年,焦作国民经济运行日趋平稳,发展平台愈加夯实,农业生产连年高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重点项目建设、农业机械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创新等30项工作走到全国、全省前列,为转型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经验。 转型之思 找准支点撬全局 如今的焦作,鲜见煤炭之城的影子;新城区绿树成荫,花木盛开。 焦作昔日的“黑色印象”已成回忆。“灰暗的天空下,黑色的煤山,黑乎乎的煤矿工人,撒满煤灰的道路和建筑”,这些已成为衬托城市成功转型的参照。 对此,焦作人看得很清楚:城市转型是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更是整个城市经济体的系统转变。焦作转型模式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样本,但提供了一个思路: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单纯经济转型,而是整个城市系统的转型。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焦作人更喜欢把挖煤的历史作为忆苦思甜的谈资,他们喜欢一分为二地把过去比作“黑色”,把现在叫做“绿色”。“黑色”和“绿色”,成为焦作城市转型的有力说明。 焦作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最早是英国福公司在这里办厂办矿,并于1903年修建运煤铁路——道清铁路。在焦作采煤业的百年历史里,煤炭主导了这个城市的思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从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资源型企业有1233个、从业人数8.8万人,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 像很多资源型城市共同的命运一样,发展的脚步被绑在资源行业的车轮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5年之后,煤炭行业整体面临的困局,也让焦作遭遇到巨大打击。这个危机恰恰为焦作的城市转型提供“思维转变”的契机,让城市转型成为整个城市的共识。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委、市政府做出“做强做大铝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 像所有改革一样,城市转型需要历史机遇。焦作人也不回避历史机遇的千载难逢。焦作抓住了煤炭行业不景气的机遇,又抓住了旅游向山水游转变的机遇。焦作的成功,难以复制就难在此处。 像所有改革一样,城市转型是系统工程。焦作旅游业,只是城市转型的突破口,而非结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焦作的工业和农业也在崛起。 农业破局 多拳出击固基础 焦作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区,小麦、玉米等种子培育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组织化程度较高。2012年,焦作粮食喜获丰收,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历史性地实现了“九连增”:夏粮总产量达108.2万吨,增加1.1万吨;平均亩产511.1公斤,增加1.5公斤,亩产全省最高。秋粮总产量132.6万吨,较上年增加3万吨;玉米平均亩产595.4公斤,较上年增产18.4公斤。 焦作集聚了一大批育种专家,形成了一批有创新力的育种公司,培育了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49—198、平安6号、温麦19、焦麦2号等省审和国审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强化应变管理、推广高产集成技术,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焦作的粮食生产。 焦作在土地流转方面采取市场拉动、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强化对土地流转的引导。全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共流转农村土地37.6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16.4%,涉及10.9万个原承包户,占全市承包农户数的18.5%。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转向二、三产业,成为领取地租和劳务工资双份收入的新型工薪族。 焦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多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自2005年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06家,入社成员6.9万户,辐射带动26.3万农户,推动土地流转9.3万余亩,转移劳动力25万人。合作社涉及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农机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围绕粮食、农机、蔬菜、水果、食用菌、肉鹅、四大怀药、养牛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规模效益俱佳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聚集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农民收入渠道增宽,社员家庭普遍比单个农民家庭增收20%以上。 焦作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首家地市级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跨区作业先进市、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先进市等荣誉接连而至。农机总动力达到385.15万千瓦,农机总值26.79亿元,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8%,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水平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85.2%。 “十大建设” 抓住示范促发展 焦作精心谋划的“十大建设”,其要义是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促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改善民生。 “十大建设”作为焦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拓展,涵盖了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方面,具有投资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显著特点,对拉动消费、带动就业、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对聚合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对增强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和倍增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新区和产业集聚区、教育事业、文化体育事业、保税区物流园区的“十大建设”,总投资831.7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74.3亿元。 如今,在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十大建设”成为焦作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景。 作为焦作“十大建设”之一的焦作海关的建成开关,对焦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便利企业通关、促进企业转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整个豫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曾几何时,焦作的产品要出口海外,就得到天津、大连、上海、广州,外地报关不仅耽误时间,也浪费钱财,更阻挡了许多企业走出海外前进的脚步。建设海关是焦作人多年的梦想。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需要海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海关,诸多进出口企业热切期盼海关。 2013年5月7日,焦作海关顺利通过海关总署批准,正式挂牌开关,实现了焦作人把“国门”搬到家门口的美好愿望。与其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建设也马不停蹄,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一期工程已正式投用,焦作通港物流园区有望今年10月投运。 谁不喜欢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谁不渴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上甘甜清洁的水?谁不希望子孙万代远离环境污染的困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焦作“十大建设”之生态建设,造福眼前、利及长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抓手、是关键,创建过程既是着眼当前求突破的精益求精,也是立足长远打基础的鸿篇巨制。136家市直机关单位组织人员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片新绿,一年完成2400亩栽植任务;30家重点企业实施标准化作业,实行挂牌责任制……上下一条心,成就大业绩。 郑焦城际铁路是省部合作重点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年)》重要构成部分。铁路全长约77.8公里,焦作境内线路长约52.9公里。项目总投资92.1595亿元,其中焦作按照省部合作协议需出资10.5718亿元。一桥飞架,气势如虹。用钢8万吨的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英姿初现,宛若一条红色巨龙横跨黄河两岸。今年年底前桥面施工可望完成,计划明年年底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如此投资巨大的宏伟工程,万众瞩目;半小时坐高铁去郑州,令人期待。 被焦作人比喻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引黄入焦工程,将一渠酣畅的清流直送城市水系,向正在修建的灵泉湖、翠云湖和新河供水。引黄入焦工程投用后,年可引水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通过城市水系建设,焦作城区可形成贯穿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和南北总长50公里的带状公园,城区将新增水面1.8万亩。届时,一个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一个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焦作,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产业集聚 招大引强结硕果 焦作转型,要义在“转”。不转,没出路;不转,难发展。“转”,就是把原来的基础打得更牢,把固有的特色转得更突出,把发展的优势转得更明显,进而闪转腾挪,实现华丽转身。 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构筑产业集聚区载体,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就成为焦作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基点。 焦作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了《焦作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重点实施“21315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培育了风神轮胎、中原内配、多氟多等20个集群龙头企业,打造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1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了厦工机械配套产业园、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等300个主导产业培育重大项目。2012年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形成孟州汽车零部件、焦作工业现代化工等4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武陟装备制造、焦作经济技术装备制造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焦作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抓手。高度重视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采取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取得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带动效应。 定向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焦作先后引进中国兵装、奇瑞汽车、东风汽车等1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在北京成功举办武陟对接央企活动,签约国药集团、中海油集团等6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在北京举行对接央企活动的县,并在去年全省大招商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为全省两个先进县之一作典型发言。 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焦作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抓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突出建链、补链、延链招商工作。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延伸,积极与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其中引进的投资25亿元的年产61万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仅用232天,刷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项目建设史上的纪录,实现了提升拓展的新突破。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3年河南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焦作可谓硕果累累:市政府、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焦作)有限公司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产业集聚区表彰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三。同时,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荣获2013年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观摩第四组第二名。这也是焦作近年来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获得殊荣最多的一年。 重点项目 完善监控提效能 产业集聚使焦作找到了转型发展的基点和方向。重点项目无疑是撑起焦作转型示范的新支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焦作抢抓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支点,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转型示范中的引领带动作用。2013年,省考核焦作的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7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5.7亿元;市重点建设项目500个,总投资252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11.8亿元。项目涵盖工业能源、农林水、交通、服务业、城市建设等9个领域。 为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分包省重点项目责任制和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焦作把“十个百分之百”贯穿重点项目管理全过程,作为考核重点项目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去年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把重点项目建设与领导干部的任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与此同时,焦作按照“七个一”工作法的要求,着力改进服务方式,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发改、国土、环保、规划等部门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联合开展了省重点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以上市重点项目的联审联批工作,集中办公、会审难题、并联审批,有效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省、市两级联审联批事项均全部办结,加快了项目落地步伐。在具体工作中,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市发改委、市项目办实行派驻制服务,向重大项目派驻工作人员,做到工作在一线开展、情况在一线把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加快了龙源电厂等项目建设进度。 为强化项目督导,焦作坚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集中观摩点评活动,按月将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进度和联审联批工作进度通报公示。全市上下形成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市项目办督导工作常态化,对事关全市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每月进行一次督导,积极帮助项目单位制订推进计划,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推进项目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动力煤期货上市促煤炭市场化改革 | 下一篇:河南煤炭上市公司2013年一季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