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终于出院了。 从秋到冬,在那间18层高楼的病房里,婆婆整整住了2个月。 出院那天,同病房,临近病房,医护人员,很多人都来送行,住得久了都成了亲人。她们为坚强而和善的婆婆转危为安送上祝福。婆婆收拾得干净停当,站在电梯口使劲挥手,感谢每一个人,也像是要同这里的一切,彻底告别。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婆婆先是呕吐,后是手术,历经种种,最终确诊为“韦尼克脑病”——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连医生也很少知道的一种外来病名。主要症状就是脑部严重受损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婆婆身上插满粗细各式的管子,每条管子另一端都连着一种仪器显示着生命的指标征兆。我们无助地看着婆婆躺在那里,除了心痛就是接受这个事实:一辈子几乎没有住过院的婆婆真的躺倒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全力救治以期望奇迹发生。奇迹终于出现,在可敬的白衣天使精心诊治与专业护理下,在熬过一次次苦痛挣扎后,婆婆渐渐苏醒,日日好转。可以下地,能够写字,也终于拿掉插了2个月的胃管。在医生“回家静养”的建议下,一个阳光冬日,婆婆由亲人护拥着,一步步走出医院的门,坐上了回家的车。 婆婆一路兴奋地望着窗外风景,似乎暂时忘了病痛。然而,更加漫长的康复从回家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在人的全身器官中,大脑太重要了。一旦受损,就像千军万马阵营失去了指挥官。婆婆变得不能正常说话,不能随意进食,不能自由走动。每发出一个音都很吃力;所有饭食都要榨成汤汁才能喂下;如果不扶,从藤椅上不能站起,更不能迈出一步。70岁的人一下子退回到幼童状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不知道,有几人能有面对这样自己的勇气。婆婆在写字板上写到:我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要影响你们生活。我的可亲的婆婆,在每时每刻甚至此时此刻想到的还是别人。而我们,要努力让婆婆变得像从前一样——喂饭,喂药,按摩,吸氧,检测血糖,清洁口腔,锻炼走路……这样的事情每天重复。婆婆坐在藤椅上,看着我们并配合我们一样样完成。要强了一辈子的婆婆终于停下奔忙安静下来,“享受”儿孙亲朋的孝善。每一件事做起来都更加小心,细心、耐心。我们尽量放慢脚步,跟随婆婆的节奏。就像小时候要弯下身去才能牵到孩子的小手,所以脚步不会太快一样。老人,孩子,人生的两端,却又如此相像。都柔弱不堪一击,需要安放在我们温和的手心。我们常常对孩子百般呵护,因其娇小无力,却对老人没有耐心,因为常常忘了他们在岁月的风蚀中也已日趋羸弱。 婆婆吃一次饭,需要1小时。吃的过程很难,因为吞咽功能受损,饭食常会流出,要不断擦拭,纸巾很快就用掉一盒。但婆婆努力不吐出来。婆婆在字板上写到“你们一口口喂我,我要好好吃下去。”为练习发音说话,每天都让婆婆读书念报,大声读出上面的人名、地名,婆婆不好意思说,就陪着一遍遍说。婆婆最先清楚说出两个字是“谢——谢——”!一字一字真真切切。其实,我们都应该感谢婆婆,用她的坚持坚毅成全了儿女的孝心亲朋的关切,让我们的爱有了归处。有时和婆婆下盘跳棋,红红绿绿的棋子是亲情交流也为增强婆婆信心,婆婆每赢一步,我们就会高高竖起大拇指。婆婆还有一项每天必做的“重要”任务:用小喷壶给客厅那株高大的凤尾竹浇水,每次婆婆都上上下下浇得很仔细。我们想让婆婆感受到,那些翠绿的叶子,也在细水长流地进行生命的成长。就像孩子的成长不能催促,我们耐心期望着婆婆的康复。纵然缓慢但总有进步。有时,婆婆会在某个清晨醒来的呼唤或者不经意的手势中给我们惊喜,那么微小却足以令人兴奋半天。婆婆可以自己洗脸了,刷牙了,吃饭时间缩短到半小时,握手时能感觉到手臂更有力量,虽仍需搀扶但走路也更硬朗。 一次,婆婆梳理头发,镜中的婆婆,脸色微微红润,散发出美丽光泽。婆婆回头看着我们,笑了,久违的笑…… 我不知道,像从前那样,婆婆站在阳台上亲切招手,迎接我们归来又目送我们走远。或者拉着我的手嗔怪:天这么冷,怎不多穿点!这样的情景什么时候再能重现。只是深深感知,人生就是轮回,我们要陪着婆婆,一步步,穿过风雨,走进阳光,重新再长大一次! 有爱,一切都不怕。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下夜班的矿工 | 下一篇: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