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专业虽然看上去面比较窄,但是里面的学问很大 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冲击地压采掘工作面增长幅度远超出冲击地压事故增长幅度,因此防冲技术还是很有用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做到冲击地压研究透明化,做到冲击地压智能防控、精准预测 “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我只是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追求属于自己的获得感,我也时常和我的团队说,我们最后得到的应该是获得感的满足……”近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潘俊锋接受《中国煤炭报》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 从青年科技工作者到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获得者,一直致力于冲击地压研究的潘俊锋,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6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已授权13项,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执着兴趣,追求属于自己的获得感 采访中,潘俊锋说得最多的词儿就是“获得感”。 “小时候,我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头戴安全帽、手拿设计图纸在现场指点比划的工程师,非常羡慕,心中暗下决心,我也要当工程师。”回忆起儿时的梦想,潘俊锋说。1999年7月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他填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我当时都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至少这个学校名字与我儿时的梦想比较接近。”潘俊锋笑着告诉记者。 2003年7月,潘俊锋大学毕业。当时的煤炭行业刚刚复苏,所学专业与采矿相关的大学毕业生成为煤矿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潘俊锋的老师建议他到煤矿企业工作,但是他选择继续深造,并考取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开始对冲击地压进行研究。这也成为潘俊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那时候,有很多人质疑我的选择。他们认为采矿就是一个简单的力气活,用不着上研究生,而且他们认为我所学的专业从采矿大方向变成了冲击地压防治这个小方向,不值得。”潘俊锋说,“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冲击地压专业虽然看上去面比较窄,但是里面的学问很大。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冲击地压有些领域还无人踏足,这更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 在潘俊锋硕士毕业的第二年,由于人事变动,北京开采研究所冲击地压研究团队缺少一位学术带头人。北京开采研究所决定,让技术过硬且防冲资历相对较老的潘俊锋扛起团队带头人的大旗。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家煤矿企业推广我们研究的防冲技术。当我讲完PPT以后,该企业的一位领导当着我的面说:‘算了,我们还是找有资历的老教授吧。’这种对年轻学者的不认可,对我打击还是挺大的。”潘俊锋说,“于是,我就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面开始做研究。那段时间,除了紧急的事情,其余时间我都在工作室做研究,我相信我的理论一定会获得认可。” 后来,义马千秋煤矿21201工作面发生重大冲击地压事故。在安全风险大、没人愿意接这一项目的情况下,潘俊锋带领团队承担了该矿的冲击地压防治研究工作。这是他们团队第一次独立开展灾害防治工作。治理方案需要自己研究制定,甚至研究报告模板都是摸索而来的。项目开工以后,潘俊锋经常蹲守在井下,每一个字、每一个参数,他都深思熟虑。终于,历经5年时间,他们合作的21201工作面、21141半孤岛工作面安全回采结束,没有再发生一起冲击地压事故。当时,该项目还获得了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迄今为止,潘俊锋去过16个矿区、97个冲击地压矿井。他还主持了13项重大科技项目,包括“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参与修订了《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等多项国家规程、标准;完成了60余项煤矿现场冲击地压灾害治理项目,解决了大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当初资历尚浅的青年已经逐渐成长为杰出工程师。 把研究放在现场,做接地气的防冲工程师 “我喜欢到采煤一线去。我认为,只有把研究放到现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尤其是冲击地压研究,井下的复杂地质条件在实验室里是没有办法模拟出来的。”潘俊锋说,“在给矿工和技术人员讲授一些防冲理论知识时,我喜欢把复杂抽象的内容转变为通俗的语言,再加些比喻讲给大家。听过我讲课的人都称呼我为‘接地气的防冲工程师’。” 潘俊锋告诉记者,他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夜间醒来,还是在出差的路上,一旦萌生一个新的想法或关键词,他都会立刻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等到晚上下班后,他在写文章、写方案、画图纸,甚至布局团队的主攻方向时,习惯性地翻阅备忘录,查找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话音未落,他掏出自己的手机,给记者看了一下他的备忘录。记者看到,备忘录上记录着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就是他突然想到立刻记录下来的。 潘俊锋常常笑称自己是专门给煤矿看病、开方子的医生。他认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就应该分层次,小病小治、难病开方、大病驻矿治、重症重点治。 据潘俊锋介绍,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机理)没有想到,占了10%。比如说开拓区、采区大巷、采掘巷道存在无动载参与、时滞性冲击地压。第二种是机理想到了,但是措施做不到,占了20%。比如说错过卸压时机,像高家堡一盘区大巷前期未断顶,钻机进不去了,手段使不上。第三种是机理想到了,但是赶产量、赶进度,措施不做或不到位,此类事故占了70%。 目前,我国东北部、东部、中部的存量矿井已经进入深部开采,同时新建矿井以西部深部资源为主,冲击地压建设矿井、生产矿井数量不断增加,200多处煤矿天天都在生产,时刻有冲击地压危险。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冲击地压采掘工作面增长幅度远超出冲击地压事故增长幅度,因此防冲技术还是很有用的。 面对新时期的防冲形势,潘俊锋提出了三个理念,即冲击地压机理——水杯理论、冲击地压预警——手表原理、冲击地压防治——泄水任务。基于这三个理念,潘俊锋带领团队构建了冲击地压启动理论与成套技术体系,并出版了相关专著。 “我们常用黑箱、灰箱、白箱来描述对一个事物或者现象的认知程度,黑箱代表对认知完全空白,灰箱意味着对认知有部分了解,白箱则是对认知透明化、完全掌握。我认为,现在的冲击地压研究已经到了灰箱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做到冲击地压研究透明化,做到冲击地压智能防控、精准预测。这也是我们正在着手攻关的重点。”潘俊锋信心满满地说。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红柳林矿业公司实现自动化割煤“.. | 下一篇:创新成果统计报告之国家能源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