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全国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煤炭人讯:应急管理部党委决定:郑景奇同志任信息研究院党委..
今日煤炭
煤炭科技“国家队”的“掌门人”王金华
2018-01-05 13:54:20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

 打造尖端煤炭科技团队

  挑战智能矿山建设技术

  ——记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金华


  中国是全球第一煤炭大国,中国煤炭行业在资源赋存条件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生产了全世界近一半的煤炭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近70%的一次能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煤炭工业的发展历史,也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史。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煤炭科工)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两家中央企业于2008年4月合并组建,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拥有国家级和行业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共38个,国家级和行业级各类研究中心、检验中心3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0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7人,特聘兼职院士17人。在矿井建设、安全高效开采、露天采矿、洗选加工、水煤浆、清洁转化、环境工程、灾害治理等技术应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是提升我国煤炭工程技术水平、提高我国煤矿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力军,这支煤炭科技“国家队”的“掌门人”就是王金华。


  

  王金华,1957年2月出生,河北故城人,采矿博士,博士生导师,煤炭开采专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1月参加工作,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法定代表人,兼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能源领导小组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金华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在内的多个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奖成果16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出版论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立志改变人生境遇 志存高远


  王金华1957年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他先后当过本村小学教师、乡供销社售货员、通讯员。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考入山西矿业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采矿工程师。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当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从进入煤科总院那一刻,他重新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采矿科学家。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投入到原煤炭部重点科研项目——淮南新庄孜矿松软破碎巷道U型钢圆形支架与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以及“七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徐州权台煤矿“三软”煤层大断面煤巷“锚梁网支护技术研究”等重要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他坚持深入井下,与矿工打成一片,天天下井开展科技攻关,观测现场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一干就是十年,这为他专门从事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开采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书记、所长兼书记,并于1998年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院长。企业重组后,先后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等职务。尽管走上了领导岗位,王金华始终不忘初心,始终没有忘记要当一名采矿科学家的志愿,始终没有放弃他衷心热爱的科研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学习进取之心。他先后攻读了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博导,并锤炼成为一名中央科技型企业的带头人。他曾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2006年获煤炭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2012年被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201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投身煤炭科技事业 无怨无悔


  厚及特厚煤层是我国煤矿高产高效开采的主体煤层,储量占全国的45%,其中厚度14米以上的特厚煤层储量丰富。厚度14米以下煤层的开采技术我国已基本解决,但对于厚度14米以上的煤层,如果采用传统技术,开采效率低,回收率低,国内外尚无安全、高效、高回收率机械化开采方法,是世界性技术难题。


  2008年科技部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王金华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组针对我国特厚煤层地质与开采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试验。针对一次采出20米厚煤层形成的超大采空区,垮落岩石难以充满采空区的状态,王金华经过苦心钻研,建立了“悬臂梁—铰接岩梁”结构模型。基于支架动、静载荷,煤岩层刚度及超高煤壁稳定性控制,他提出支架阻力计算公式。针对15米特厚顶煤,他研究了三维放煤理论,得出三维放出体形态,提出“一采一放”、多轮间隔顺序多口放煤工艺,并辅以其他措施,顶煤回收率达86.7%,在此基础上组织建立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技术标准,解决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围岩控制、厚顶煤高效与高回收率放出等关键难题,实现了特厚煤层工作面年产千万吨的安全高效开采。



  为解决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装备的技术难题,王金华组织开发出世界首套年产千万吨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成套装备,实现了千万吨综放工作面装备的全国产化。


  王金华组织研究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瓦斯分布规律,得出瓦斯涌出特征:低瓦斯赋存、高瓦斯涌出;瓦斯涌出随综放开采工序呈现不均衡涌出特征,周期来压时瓦斯涌出量最大。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开发出以顶板高抽巷抽采为主的采空区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和国内最大流量井下移动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建立了以注氮惰化为主的综合防火技术体系,实现了瓦斯零超限。


  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大同、平朔、神东、新疆等13个大型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取得重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研究开发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生产技术、开展技术集成应用是煤炭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大举措。作为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带领创新团队承担了“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科技专项项目。针对我国煤矿综采工作面生产过程复杂、开采装备系统庞大、作业环境恶劣等特点,提出了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模式,攻克了综采成套装备感知、信息传输、动态决策、协调执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实现了综采成套装备顺槽控制的智能化开采,首创了以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及顺槽可视化远程遥控为基础,以成套装备控制系统为支撑,以自适应采煤工艺、融合“人、机、环、管”过程数据的控制为核心,实现智能采高调整、斜切进刀、连续推进等功能的智能化煤炭开采模式;发明了以工作面工业以太环网为平台的具有分析处理功能的环境及装备智能感知系统;研制出本安型角度传感器、综合接入器、摄像仪、监视器等装备,实现了煤壁片帮、液压支架姿态与采高的感知,具有视频拼接、跟机推送功能的全工作面视频监视和数据驱动三维虚拟现实展现;研发出以高性能工业计算机为控制核心,以工作面环境、人员、设备智能感知为基础,以煤流系统负荷为决策依据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动态分析、智能决策联动控制系统;首创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的顺槽可视化远程遥控一体化监控中心,采用高速现场总线内部控制专线,实现了采煤机远程实时控制、液压支架远程实时控制功能,在顺槽监控中心远程遥控最远的支架控制信号传输延迟不大于300毫秒,并能在顺槽监控中心“一键”启停成套装备。该研究成果已在陕煤集团黄陵一矿综采大采高工作面完成了工程示范,年产量高达1010万吨,工作面作业人员减至5人以下,首次在综采工作面上实现了智能化无人操作,并在全国15个综采工作面推广应用,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目标。


  王金华在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期间有关大断面煤巷锚杆支护的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开发出高强度锚杆支护技术及系列支护材料、产品和设备,为煤矿巷道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护技术,对推动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机制转型发展 勇于担当


  2002年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王金华走上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的岗位,成了这支煤炭科技研发“国家队”的“掌门人”,之后历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


  “从事业单位转制为高科技企业,中国煤炭科工经历的是改革的阵痛,收获的是跨越式发展。”王金华说。

  1999年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整体转制,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企业。转制初期经历了转制的阵痛和道路的迷茫,不知路在何方?王金华自2002年2月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以来,提出了“做强产业、做精实业、做大市场、持续创新”的发展思路,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进取,攻坚克难,紧紧依靠全体干部职工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令人振奋的业绩,2012~2013年创造了历史新高,企业年销售收入由6亿多元提高到350亿元,增长了近60倍,年利润由3000万元提高到38亿元,增长了120多倍,年均创造利税50多亿元。集团公司的总资产由2000年的15.7亿元增长到453亿元,净资产由6.6亿元增长到235亿元,净资产增长了35倍,收入和利润在同类中央企业中连年名列第一,为转制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王金华先后获得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绩效进步特别奖”“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奖”,还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两家中央企业合并组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中国煤炭科工拥有19家二级子企业(含1家高科技上市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布于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太原、杭州、武汉、沈阳、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地理资源优势明显。


  在王金华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煤炭科工围绕集团公司公益类定位,加快建立面向行业、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初步建成了覆盖行业全部研究领域和主导产业,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核心,以二级研究院和三级技术研发中心为支撑,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有序的三级科技创新体系。京内外16家研究(分)院主导专业设置各有侧重,分工明晰,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中国煤炭科工致力发展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的科技产业,依托重大科技成果,面向煤炭企业需求,陆续建成了智能煤机装备、瓦斯抽采钻机、高效煤粉锅炉等18个产业基地,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生产车间面积150余万平方米,大型生产试验装备3800多台套,形成了超过300亿元/年科技产业规模。形成了“研发—制造—服务”的产业化服务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5%。把单纯的科研设计单位,发展成为集技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一条龙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煤炭科工着力打造“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双引擎”,加大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在煤炭开采、煤矿安全、煤炭转化利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引领了行业科技进步,推动了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针对安全高效矿井的采掘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研发了基于掘锚联合机组掘进的现代化大型矿井煤巷快掘系统和成套装备。该系统在神东矿区实现月进尺3080米,创造了单巷掘进世界新纪录。开发出采动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形成了集采动稳定区煤层气资源评估、采动影响区地面井位置优选、井型结构优化设计、地面井高危破坏位置安全防护、地面抽采安全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于一体的成套技术体系。实现了本煤层采动影响区、采空区连续抽采,保证了煤炭安全高效开采。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科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技项目421项,获批国拨经费28.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和2.8倍。横向项目1614项,科研项目总数2035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2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1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共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6项,占比达到50%,一等奖50余项,占比约40%。“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累计研发投入72亿元,共获得授权专利2321项,其中,发明专利584项。申请专利数、授权专利数年增长率超过30%。与“十一五”末期相比,拥有有效专利总数翻了一番,发明专利总数增长近3倍。被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先进企业。


  “十三五”开局以来,王金华结合煤炭工业发展实际和国家能源战略体系规划,提出了中国煤炭科工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经集团公司充分酝酿讨论,确定了全新的“4674”发展战略: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按照4个方向(产业层次向高端集聚、产业领域向节能减排拓展、产业维度向国际延伸、产业方向向非煤领域挺进)的产业发展基调,6个板块(设计与工程总包板块、稳健发展煤机装备板块、加快发展安全技术与装备板块、突破发展示范工程板块、优先发展节能环保板块、开拓发展新兴产业板块)跨界发展,实施7大主要任务(创新科技研发体系、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金融支撑体系、搭建信息化发展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相关多元化发展、清理“两金”提质增效),实现4个转变(企业经营向市场转变、企业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企业生产向集约化转变、企业发展向内涵式转变),推动集团公司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利润总额3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50亿元的总体战略目标。



  青年科技人才是煤炭工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王金华十分重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不断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他高度重视科技型领军性人才队伍的建设,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造就一批科技领军性人才和创新队伍,着力在院士、大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管理人才引进上下工夫,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为营造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提要求、压担子,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和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保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轻装上阵,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他善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完善机制,让新老科技工作者结成学习对子,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煤炭科技人才。近年来,中国煤炭科工先后培养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孙越崎能源大奖及青年科技奖11人,有2名中年专家获得院士殊荣,有70余名青年学者受到国家及省部级的表彰奖励,煤炭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日趋优化,保证了中国煤炭科工后继有人。


  在王金华的带领下,中国煤炭科工实现了快速发展。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入选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提高绿色矿山建设门槛才符合新时.. 下一篇安全生产物联网产品检测认证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