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特别是从战略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同时赋予科技界和企业界新征程中的重要使命。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简称中国煤科)作为唯一一家覆盖煤炭行业全专业领域的能源科技产业集团,自上世纪 50年代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全面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世纪末按照国家政策完成科研院所转制后,通过创新发展,围绕设计与工程总包、煤机装备、安全技术与装备、示范工程、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六大板块的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创新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面对煤炭行业严峻复杂环境和巨大挑战,中国煤科科技创新工作迎难而上,科技成果、科技投入、科研条件建设、专利标准、科技奖励等科技指标屡创新高,持续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企业发展。 一是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十二 五”以来,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达6.2%。二是科技成果数量进一步增多、质量进一步提高。获得科技成果400 余项,制修订国家/行业类标准574项,其中国家标准211项,约占行业制修订标准总数的85%;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23项,其中国家科技奖21项;获得授权专利2321项,其中发明专利584项。三是依托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实施,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例如,研制出100T地面车载钻机,并在寺河矿顺利完成1675m孔深钻孔,钻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钻井直径5.8m的有导孔条件下的竖井掘进机,推动我国矿山井巷掘进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建成了高压大流量液压阀柔性加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同时建成了我国首套由9个生产工位、7台焊 接机器人组成的大型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大幅提升了传统煤机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四是科研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 验室,已拥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中心超过100个,成为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和创新平台。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职 工入股、科技奖励工资总额单列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优秀创新人才梯队,先后培养了院士、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30余人,已经成为煤炭行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智库。 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企业转型注入活力 科技是国之利器,创新是动力之源。十九大报告中,“科技”、“创新”成为高频词汇。回顾中国煤科发展历程,依靠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起支撑煤炭工业发展的理论技术装备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历经多个重大转折点和困难时期,依然逆势而为、挺过难关、稳步发展,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企业经济发展。 (一)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煤炭行业科技进步。 作为煤炭科技创新“国家队”,依靠多年科技创新的积累,中国煤科已经形成涵盖煤炭行业所有专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攻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科技难 题,主导了煤炭工业的历次技术革命,成为煤炭行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原创者。截至目前,中国煤科承担了全行业50%以上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累计取得自主创新成果7000余项;煤炭行业80%以上的在用技术装备原创于中国煤科,为推动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以来,煤炭生产利用带来的资源、安全、环境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当前形势下,煤炭行业必须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提高生态文明矿山建设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科致力于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突破环境瓶颈制约,占领行业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支撑经济发展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十九大报告强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近年来,中国煤科围绕提高煤矿瓦斯、顶板与冲击地压、火灾、水灾等煤矿事故及煤矿职业病危害的防治能力,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支撑能力和煤矿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能力,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的需求,建成或在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实验室,包括已建成的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心实验室和在建的矿用新装备新材料安全准入分析验证中心实验室、矿山事故与职业病危害分析鉴定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成运行将显著提升煤矿安全领域科技装备能力和水平,为煤矿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监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相关领域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致灾因素实验能力研究提供科研平台。 (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煤科经济快速发展。 纵观全球一流企业,其基本特质无一不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其技术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创造一流的经济效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中国煤科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反哺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产业做强做优做大。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科技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建设科技产业,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的供给能力,形成了“研发—制造—服务”的产业化体系。以煤机产业为例,经过几十年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煤机装备体系,创新链、产业链条完整, “采、掘、运、支、控、 选、风、钻、环、安”十大装备体系成龙配套,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内唯一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培育和推 广孵化基地。目前,中国煤科拥有58个产业基地,385万平方米的厂房,5000余台(套)现代化设备,高端煤机 装备年产能达200亿元以上。 二是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经营模式创新。中国煤科开创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中小煤矿的“彬县模式”,创建了先进技术装备集成实验与示范应用的“王坡模式”以及科 研人员持股激发创新活力的“天玛模式”。天玛公司面对外方核心技术封锁的情况,自主研发,掌握了电液控 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SAC 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成功取代进口,市场占有率 60%以上;开发出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无人控制系统,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成功应用示范,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综采工作面“1人巡视、无人操作”智能化采煤,把煤矿工人从艰苦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我国采煤技术的重大变革,引领了世界采煤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我国煤矿转型升级、安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 术保障。 (三)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中国煤科转型升级。 当前,以新兴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世界能源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能源科技创新正史无前例地改变着世界能源体系,不同能源间竞争加剧。煤炭在未来能源结构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是被替代、淡出还是重放异彩,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步伐快不快,科技创新成效大不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不到位。中国煤科主营业务的90%围绕煤炭开展,唯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冲出重围,实现再次跨越发展。 在转型升级道路上,中国煤科积极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以高效清洁煤粉锅炉产业为例,十多年前,被列入煤科总院科技创新基金重点项目进行孵化,资助100万元开展研发,后来在科技部、财政部、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技术突破并成功转化,产业规模逐步做大做强,年产值已超过5亿元,年创利近亿元,高效煤粉锅炉系统成为我国散煤清洁高效利用的重大技术保障。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积极向相关多元化、非煤领域拓展。南京设计院的智慧矿山和综合管廊项目、重庆研究院的机器人产业、唐山研究院的褐煤洗选技术装备、重庆设计院的索道以及电力总包工程等一批新项目、新产品已经成功推向市场,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中国煤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探索企业发展新路径 中国煤科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与突破。 (一)加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增强创新实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 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国煤科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突破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备,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一是力争能源开发利用重大理论突破。在化石能源绿色开发利用等重要科技领域,积极承担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跨领域前沿科学研究等重大任务,围绕深地资源流相开采、污染物控制与生态节能减排、煤基多元清洁能源等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提升能源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强化重大核心技术装备产业化。依托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突破为重点,在工作面智能化、无人化开采、煤岩安全快速掘进、煤炭清洁转化与利用、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智慧矿山建设等领域完善一批可产业化的成果。同时,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拓展开辟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布局科技创新链,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完善以国家、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中心的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对煤炭产业共性技术集中攻关,强化产业技术的示范应用,缩短科技产业化周期,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中国煤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将继续加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氛围,推动形成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 一是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俗话说,筑巢才能引凤,培育科技人才需要搭好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平台资源优势,推动各类科技基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鼓励依托不同科研平台联合开展共性关键基础研究和交叉集成综合研究。 二是加强创新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型人才,着力在院士、大师、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取得新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决策技术委员会咨询机制,技术委员会要对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科技项目申请与实施、科技奖励申报、科技人才计划等进行评审、把关和推荐。开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特殊支持渠道,以发现和培养高精尖人才为重点,资助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开展原创性研究。 三是加大创新激励力度。通过出台相应的科技奖励激励办法,明确奖励激励范围,加大奖励力度,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蕴藏的巨大潜能。例如,加大知识产权成果激励力度,将专利、著作成果以及其获奖成果纳入科技奖励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待遇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科研人员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的激励机制等。 (三) 创新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煤科着力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协同一体化、开放国际化的科技研发体系,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着力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加强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实现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二是建立科研平台开放共享的 运行机制。建立科技资源网络化平台,实现平台资源查询、预约、使用等 一站式管理;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 金,促进实验室开放共享。 三是健全科技研发投入长效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创业资金专项”、“天地科技创新资金项目”等自主研发立项,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实现绿色开采,打造转型发展模式 “十三五”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 是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和煤炭行业改革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煤炭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和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格局不会改变,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开发利用面临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生态环境约束、新兴能源快速发展等多重挑战;既要看到我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还必须看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总体水平低的现实问题。煤炭行业要坚持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中国煤科准确把握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形势,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也在顺势调整,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新动能,实现“黑色煤炭、绿色开采”,打造“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发展模式。 一是推进产业领域向绿色节能转型。加快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节能环保、互联网+智慧能源技术等,把握市场机遇和利好政策,不 断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技术的成果转化,努力推出煤基高附加值深加工系列产品,尽快把节能环保和新兴产业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推进产业层次向高端转型。加快创新技术、科技产品和现代技术服务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集中。推动各专业主导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各领域主导装备向系统集成的成套化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向“产品+服务”为主体的高端制造服务业转变,大力发展煤矿建设工程服务和生产运营服务,为客户提供工程设计、技术、装备、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 三是推进产业方向向非煤产业跨界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相关领域多元化产业,挖掘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非煤领域技术适应性研究和相关装备研发,在地下空间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特色技术和特长专业,实现非煤领域突破式发展。 四是推进产业维度向国际转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有重点分层次开拓国际煤炭开发利用市场;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运行平台机制,支撑矿用产品国际互认,推进煤炭技术装备走出去;大力培育国际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建立区域、海外研发中心,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创新驱动,永不止步。作为公益类科技型中央企业,中国煤科将不忘初心,继续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高危行业安全发展、传统能源创新发展”,使煤炭依然成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基础能源,为支撑行业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党委 书记、董事长) |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混改给平煤神马焦化板块带来了什.. | 下一篇:关于我国碳排放核查中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