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然是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能源,煤电仍然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今年两会期间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指出。
经过调研,袁亮发现,202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56.8%;《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至2030年、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25%、80%,煤炭行业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
当前,煤炭生产端与消费端碳排放总量分别占0.61%、70%,瓦斯排放量200亿m3/年,其中低浓度瓦斯排放量近80亿m3/年,煤炭行业在生产、输运、消费及废弃资源利用环节具有巨大的减碳、零碳、负碳潜力。推进煤炭行业“双碳”工作,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
基于此,袁亮提出建议。
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组织开展甲烷排放和治理专题研究,加强基础数据摸排统计、减排路径优化设计,为制定甲烷行动计划、控制非二氧化碳气体提供战略支撑。将煤炭行业“双碳”技术纳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作为“十四五”能源领域创新重点任务,加大支持力度,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创新支撑。
其二,加强煤炭行业“双碳”技术研究。聚焦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煤炭清洁燃烧与高效转化、甲烷全浓度利用、煤基废弃资源利用、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共伴生资源协调开发等领域,将关键技术攻关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仪器专项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技术迭代,保障“双碳”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能源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煤炭行业高校创建碳中和学院、碳中和研究院,深化学科交叉,加快学科建设,为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三,推动甲烷全浓度利用。设立重大示范工程,鼓励和支持低浓度甲烷开发利用,补齐甲烷全浓度利用短板,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建立煤矿甲烷排放标准,加强煤矿甲烷排放监测、超标排放补偿处置,倒逼煤矿甲烷“零排放”。
推动将煤矿甲烷减排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煤炭行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