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全国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煤炭人讯:4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援引山西省纪委监委..
煤炭人讯:4月22日上午,2024年第二期全国矿山救护大中队指挥..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建议加强迎峰度夏煤..
高层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赵建泽: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方面要突破
2024-03-11 15:10:41   来源: 中国煤炭报
      摘要: 全国政协委员赵建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三个方面要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煤炭如何破题?

访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

中国煤炭报记者 陶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新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具体到传统的煤炭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改革变革。”赵建泽说。

科技创新,“做难而正确的事”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赵建泽说,“煤炭行业的科技创新一定要跳出‘修修补补’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做好‘从1到100’的转化,更要做好‘从0到1’的原始创新,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近年来,山西焦煤集团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围绕煤矿智能化、矿井绿色安全生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六大研发方向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在炼焦煤智能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深度利用等方面全力谋求突破。

在智能绿色安全开采方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矿井综合掘进机器人”项目,开展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煤炭资源高效保水开采技术与示范”攻关,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在炼焦煤清洁高效利用方面,通过开展“采、洗、配、运、销”一体化技术研发,深挖炼焦煤资源稀缺优质属性,以数字化配煤为抓手,进一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在二氧化碳减排及煤矸石无害化处置方面寻求技术突破,力争实现煤矸石和二氧化碳捕集、矿化、充填的有机结合。

赵建泽坦言,目前企业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例如,我国已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但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未明确奖励标准和实施细则,因此在现行薪酬管理制度体系下,无法有效对科研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实现科学激励、有效激励。

产业升级,把握发展主动权

“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催生,必须做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一起抓,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赵建泽说。

他表示,重塑洗选、配煤、化验、销售、外运一体化生产运行模式,加快企业由资源比较优势单轮驱动向资源优势和价值创造双轮驱动转型,就是山西焦煤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赛道、立足新征程打造的“第二个增长极”。

“要以建设智能化矿井为核心,加快走出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赵建泽说。

具体来讲,一是建设基础数字技术平台。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构建适应煤炭生产运营的“数据中台”,加快形成数字技术赋能平台。二是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系统,创新数据融合分析与共享交换机制,建立数字化定义、分析、决策、管控模型,做实数据基础管理。三是加快井下生产智能化。依托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实现矿井生产无人化、可视化、自动化运行,推进井下机器人作业、智能传输设备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虚拟矿山,还原井下环境和生产状态,为生产工艺优化、远程系统管理、应急救援指挥等提供有效支撑。

赵建泽坦言,当前企业在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智能化建设“生态”脆弱。基层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平台轻数据、重展示轻操控的现象,各生产系统间存在信息壁垒、数据孤岛等问题,造成数据融合差、治理难度大。二是技术装备水平尚有差距。目前,煤矿智能化装备多适用于开采条件较好的内蒙古、陕西等地区,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智能化装备适应性较差,不能满足煤矿智能化建设需求。三是运维体系和人才建设水平亟待提升。矿井原有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化发展需要,突出表现为综采工作面系统维护严重依赖装备生产厂家,系统运行和数据处理缺乏专业人才。

“山西焦煤集团理想中的智能化生产格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灾害预警及时化、设备操作远程化、库存商品最小化、井下人员最少化。”赵建泽说。

一是形成高效、灵活的运行模式。构建起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支撑的“实时感知、瞬间响应、智能决策”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灾害及时预警,采、掘、机、运、通协同作业,人、财、物、信息全要素高效运转。二是提升生产系统能力。赋能安全高效矿井生产,采掘作业以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为主,井下现场干预为辅,工作面智能化率达到100%,大幅降低单班入井人数。三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打破传统组织人事体系,创新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分层次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全员数字化、智能化知识水平和操作应用技能。

在煤矿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山西焦煤集团把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生态环保大会,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煤炭洗选水平全面提升,电厂环保节能加快改造,淘汰焦化落后产能,先后关停5座焦炉,同步对所有焦炉配套建设干熄焦装置,单位产品能耗同比下降12.5%。

“目前,无论在生产端还是消费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都还面临着一定的阻滞。”赵建泽表示。

生产端主要表现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尚未有效突破,导致煤炭的高值化、低碳化发展不及预期;绿色开采成本难以控制,煤炭绿色开采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尤其配套产生的煤矸石利用率不高,处置投入较大。

消费端主要表现在,资源化再利用水平仍有不足,煤炭循环产业链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工艺路线单一,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难以有效开展资源化再利用。

赵建泽提出了下一步山西焦煤集团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加强与能源领域创新平台合作,重点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在能源综合利用上求创新;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结合各矿井地质赋存特点,选择适宜的绿色开采工艺和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同时进一步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绿色开采充分结合起来,持续提高绿色开采效率,降低绿色开采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煤—焦—化”循环产业链建设,把宝贵的炼焦煤资源“吃干榨净”,稳步推进“煤—电—材”循环经济发展,在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备水泥等方面加快提出解决方案。

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变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赵建泽指出,“煤炭企业要持续引深市场化改革、推进战略重组、加快管理机制变革,充分运用市场这一‘无形之手’提高各类资源配置效率,用改革变革‘关键一招’清除体制性机制性积弊,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运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赵建泽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活力效率全面提升,生产经营持续向好。据介绍,山西焦煤集团已经编制出台集团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正在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一是引深“三项制度”改革。坚持改革向基层延伸,向一线拓展,真正在集团上下形成一整套干部公开竞聘、“能上能下”;员工公开招聘、“能进能出”;薪酬向生产一线和技术岗位倾斜,贡献不同、“能高能低”的运营机制。二是推行内部经营市场化改革。全面引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实施内部市场化运营,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市场分级和价格结算体系,在各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上下工序间的买卖关系。三是重构辅业运营体系。全面加快辅业板块重组,盘活各类生产资源和管理要素,推动优质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聚焦,提高集中度和发展力。与之配套,全面激活运营机制,鼓励全员持股,鼓励经理层持大股,健全股权流转与退出机制,有效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四是实施管理机制变革。坚持管理创新、管理再造,用变革的思维推动发展,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管理流程数字化再造,用数据拉通各业务环节,实现管理要素的互通共享,加快形成直面市场、直面生产一线的“直达式”管理流程。持续引深组织体系变革,进一步抓好集团总部、基层矿厂两个“端口”功能的发挥。对总部业务部门聚焦职责定位,强化“深度工作”要求,通过业务牵引和价值创造更好承担起使命任务。对基层矿厂加快组织体系网络化改造,坚持以效率提升为重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不断提高业务流程化、平台化水平,使基层组织更具时代性,更有创造力。


煤炭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人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煤炭人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煤炭人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煤炭人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董事.. 下一篇王树东:改革开放的中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