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韩自贸区成立的背景下,将于 6月 16日在日照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 -中亚合作论坛给山东带来许多新期待,山东港口整合随之风生水起。
不过,此次整合正面临着竞与合的新挑战。曾领衔山东港口整合的日照港与青岛港的合作近期正式终结。日照港集团收购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所持双方合资公司———日照日青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下称“日青公司”)50%的股权,在按协议支付了转让款后,将日青公司更名为日照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
“从提升全省港口竞争力,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发挥重要作用的角度考量,山东的港口需更好地整合,就像南车、北车合并为中车一样。”14日,山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郑贵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整合先驱渐远
据日照市国资办有关负责人透露,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近期与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青岛港所持日青公司50%股权,并按协议支付了转让款。至此,日照港集团与青岛港在合作 7年后正式分手。
2007年,寄望共赢的青岛港与日照港在集装箱业务方面携手,成立日青公司,主要从事集装箱装卸业务,这是青岛港与日照港惟一的合资项目。
当时已跨入亿吨大港行列的日照港,希望借助青岛港的力量,推动日照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彼时的青岛港也想走出青岛,寻找新的战略伙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投资 11.5亿元,各持股50%,成立日青公司。但经营业绩表现不佳促使双方选择了分手。
2014年12月30日,青岛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青岛港(06198.HK)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所持日青公司50%股权,挂牌价格6.39亿元。并意向受让方应为港口企业、有港口经营许可证、注册资本金应在 30亿元以上、经审计净资产规模在 50亿元以上等。日照港显然符合上述条件,且日照港有优先购买权。挂牌期满,日照港集团作为惟一的意向受让方以挂牌价格成交。在支付了转让款后,将日青公司更名为日照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14日,导报记者查阅工商登记资料发现,目前,日照港集团是日照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的惟一股东。
竞合逻辑
日照港与青岛港的牵手未能逃脱“七年之痒”的魔咒,对山东的港口整合,无疑增添了新的疑虑。为统筹港口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内部竞争,山东曾提出“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港、日照港为两翼”的港航发展战略。
实际操作中,青岛港与威海港、青岛港与日照港也都尝试在竞争中合作,但效果差强人意。
与此同时,港口投资与布局却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今年 4月,青岛前湾智能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青岛市保税区成立。该公司由上海中海码头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前湾联合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注册资本 13亿元。而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有三大股东,分别是PTS(控股)有限公司、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中远码头(前湾)有限公司。青岛前湾新联合集装箱码头公司也有外资背景。
烟台的相关企业同样受到国内外资本的青睐。如烟台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由烟台港、 DPWORLDCHINA(YANTAI)LIMITED、国际集装箱码头服务(香港)公司联合注资成立。
“相同的定位、相近的距离,同质化竞争严重,内部矛盾影响了资源整合。”分析山东各港口间整合难有进展,而对外合作频频的现状,郑贵斌认为,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内部矛盾没有协调好是山东港口整合一直面临的难题。而港口做大做强需要巨额投资,股权多元化由此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倾向很明显,省内跨区域合作几乎没有,合作对象多为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巨头。显然,其中有无直接竞争是关键。
但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韩自贸区建立的背景下,山东港口整合正面临着新一轮机遇。郑贵斌坦言,山东港口发展普遍存在条块分割严重、结构不合理、竞争无序等问题。而“一带一路”沿线有广阔的腹地,中韩自贸区建立必将带来巨大外贸增量,这都是可挖潜的空间,如果山东省内各港口不囿于自己圈子的小利益,优化分工,共同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不仅会促进区域港航业发展,也是完善港口功能布局、推进转型升级的契机。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港口间的整合明显提速。如,江苏将张家港、常熟港、苏州港三港合一,浙江全力推进宁波港和舟山港的整合,广西围绕北部湾港加速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等。这对山东实现跨区域港口整合都具借鉴意义。
来自山东省港航局的数据显示,今年 1-5月份,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 5.5亿吨,同比增长2.8%,其中,集装箱累计完成 985万TEU,同比增长4.16%。郑贵斌认为,“ 4%微增长下的机会在哪里?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命题。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做的,就是抓住一切可能催生新增市场需求的机会,合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