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 -> 高层声音
王树东:改革开放的中煤实践
关闭
改革开放的中煤实践
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树东
  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能源产业、煤炭行业来说,既是一个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变革探索过程,又是一段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的转型蜕变之旅,更是一条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45年来,中国中煤已发展成为拥有煤炭全产业链的能源央企,始终坚定做强做优做大的战略定力,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稳步提升。
积极响应改革号召
勇当能源安全保供稳价“顶梁柱”
  中国中煤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早在80、90年代就通过煤炭资源“走出去”,实现资金、技术、装备“引进来”,主动融入国际市场,为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经济建设和煤炭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成立以来,中国中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煤炭计划煤销售任务,有效保障了能源供需总体平稳。1999年与原煤炭工业部脱钩重组后,中国中煤由单一煤炭贸易企业逐步发展为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贸易、煤化工、发电、煤矿建设、煤矿装备制造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涵盖煤炭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能源产业集团。
  “十三五”以来,中国中煤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央企煤炭专业化重组,牵头组建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优化整合平台,先后整合了国投公司、中国铁工、保利集团等10家企业的煤炭资源,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煤炭资源储量300亿吨、煤电装机容量650万千瓦。
  中国中煤煤炭产量由2000年的0.26亿吨增长到2022年的2.62亿吨,2023年有望突破2.8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88%提升到2023年的6.02%。中国中煤自2000年以来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35亿多吨,占同期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以上。
  中国中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稳定供应,尤其是面对2021年下半年以来复杂严峻的能源保供形势,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全力组织保供攻坚,强化合同履约兑现,超额完成保供任务。严格执行价格机制,带头维护市场秩序,主动引导煤价回归理性。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用户,圆满完成抗疫保供、奥运保供、民生保供,以及春节假日、重大活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煤炭供应,切实发挥了中央企业“顶梁柱”“压舱石”作用。2021年以来,通过长协煤供应下游用户,中国中煤累计向社会让利近千亿元,以实际行动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降低用能成本、稳定经济大盘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智能化建设助推安全高效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煤矿设计施工、综采装备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中煤建成了煤机行业首家国家能源煤矿采掘机械装备研发(实验)中心,成功推出了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产品,研发的高可靠性电液控制液压支架、高功率密度变频采煤机、大运量刮板输送机等高端装备有力支撑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满足了0.8米-10米一次采全高、20米特厚煤层大采高放顶煤采煤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要求。实现了多个煤机装备“首次”出口,代表我国先进的煤机装备研发、开采技术和制造水平“亮相”世界舞台,如首次整包出口哈萨克斯坦成套智能化煤机装备、首次出口白俄罗斯非煤矿山高防锈防腐蚀钾盐矿支架等。中国中煤矿建板块企业参与设计建设了国内半数以上的千万吨级矿区、千万吨级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洗煤厂,矿井超深立井、超大直径、冻结施工等多项施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建成全球首个架空气膜粮仓和1551.8米亚洲最深立井。
  煤矿智能化是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是煤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革命的新方向。中国中煤作为覆盖煤炭全产业链的中央企业,煤炭总产能近3亿吨,共有各类煤矿79处,分布在9省22市,矿井地质条件、灾害等级各不相同,煤矿智能化建设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具有中煤特色的智能化发展模式,扎实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中煤方案。截至2023年10月,中国中煤建成智能化煤矿24处,其中6处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22个,在14处煤矿开展5G+智能化煤矿建设,在30处煤矿应用了63台智能机器人,368处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控制;研发的高端智能化煤机装备支撑了全国近70%的年产千万吨智能化工作面建设。
  近几年,中国中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结合,围绕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构建“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作为“出题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设立煤炭领域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筹建中煤(深圳)研究院,与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等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在清洁能源、碳基材料、绿色交通、固废利用等领域实现突破。围绕“产炭不排碳”目标,推进煤基高端材料工程示范。打造“无煤”化工产业链示范,推进二氧化碳回收资源化利用,“液态阳光”示范工程列入“央企产业焕新行动”生物技术产业应用项目,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双碳”重大科技专项。
  中国中煤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践行“存量提效、增量转型”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两个边界”条件,解决能源安全可靠、没有污染、价格便宜“不可能三角”问题,立足资源侧、面向市场侧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建立具有中煤特色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推动“两个联营+”加快落地见效。
  第一个联营是“煤炭与煤电”联营,依托自有煤炭资源,通过自建、并购等方式,加快落实一批坑口、路口、港口清洁煤电项目。第二个联营是“煤电与新能源”联营,依托煤炭、煤电项目,全力获取新能源资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提升清洁能源保障能力,落实清洁绿色转型责任。同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打造局域电网、水网、汽网、热网、氢链、“炭+碳”链、化工产品链,在能源富集区域就地推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污染物净零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形成致密的产业链、价值链。“两个联营”思路,既能坚决兜住国家能源安全底线,又能为全面实现清洁绿色转型争取时间,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煤电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解决能源“不可能三角”提供了可能,符合我国能源行业现状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空间分布的实际,符合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总体部署。
  放眼未来,中国中煤将围绕“产运储销用”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中煤特色产业链链长,构建致密性产业链、价值链并实现全链条耦合发展。到2025年,能源综合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初见成效,将建成行业领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综合能源产业集团。到2030年,在实现企业碳达峰的基础上,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新能源产业规模、重点技术创新成果取得突破,四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到2035年,建成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保持煤、电、化、新致密性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发送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阅读
内容加载中……